肖正海:汗水和忠诚成就全柴
肖正海,1948年出生。现任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学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热处理专业,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曾任车间主任、副厂长、党委副书记、厂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在柴油机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第八届人大代表,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省首届优秀企业家,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在皖东大地坐落着全国知名的动力城,这就是全柴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核心企业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中国内燃机行业很多专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全柴,全柴的产品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的第10万台车用柴油发动机即将下线。而全柴的当家人,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肖正海为了这一刻的到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忠实地履行着代表职责,使全柴在强手如林的全国柴油机行业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为中国内燃机工业发展谱写了一曲新歌。
一
1976年8月,肖正海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全椒,走进了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全椒柴油机厂。他带着一颗献身中国机械工业的勃勃雄心,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
当时厂里年产单一型号S195柴油机3000多台,产品合格率不高。一进厂,肖正海就被分到热处理组任组长。为了提高柴油机整机质量,他提出建立热处理车间得到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他一个人承担热处理车间的筹建工作,每天24小时,除了半夜钻进集体宿舍睡几个小时,全泡在车间里,工人们说他是“热处理过的”铁汉子,永远累不倒。在担任热处理车间主任期间,他就显示出很强的管理能力,把一个车间管理得井然有序,连年评为先进示范单位。
他刻苦钻研技术,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率先在全地区改造第一台盐浴炉;改造了本厂所有箱式电阻炉;采用气体软氮化新工艺,解决热处理件硬度不均、裂纹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加工件的整体质量。先后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TQC攻关优秀成果奖等多种奖励。
1986年,组织上为了给他提供更好施展才华的机会,提拔他当了副厂长。与此同时,原全椒县经委主任钱进辞官不做,走马上任全椒柴油机厂厂长。当时的全柴年产S195柴油机多年徘徊在一万台左右。钱进厂长根据市场分析果断决策彻底丢掉过去产品S195柴油机,全力以赴改上R175单缸小柴油机。分管经营、财务、热处理技术的肖正海全力支持这一决策。在那些日子里,全柴销售大军的前沿指挥肖正海,一年足有三分之二时间在外奔波,大江南北处处留下他的足迹。市场打开了,全柴的产品伸向大江南北。全柴一年一个台阶,五年迈了五大步,一跃成为固定资产上亿元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至今,全柴人还称赞那时他们的一二把手珠联璧合,使全柴享誉全国。
二
1993年,由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整,实行紧缩银根政策,全柴陷入了困难时期。而就在此时,上级对厂长钱进委以重任,将肖正海升为厂长,同时担任厂党委书记。面对处于危难之际的全柴,面对全厂5000余名职工,肖正海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只是默默地筹划全柴步出低谷的方略。
他起早摸黑,没有节假日和休息天,凭着一股热情,这位能吃苦、有技术、善管理、懂经营、善打硬仗的铁汉子把全柴再次带上辉煌之路。国内外市场洒满了他的汗水,新产品的改进融进他的心血,技改方案凝聚着他的智慧。
他提出了“高品质、大市场、大集团”的战略,外拓市场,内抓管理。
肖正海在全柴实施“堵住进来的,抓住中间的,把住出去的”的质量管理策略,在全柴实行出错要罚,找错有奖的质量经济责任制,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为全柴赢得了声誉和效益。他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严格各项纪律制度,堵住方方面面的“跑、冒、滴、漏”,使全柴凸现一个全新的面貌,一个现代企业的风范。
全柴的外向带动战略实施,可以说是全柴扭亏为盈的关键一步,也是肖正海经营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积极扶持,灵活经营,主动服务,负责到底的具体措施,使全柴的出口创汇一年一个大台阶。
当全柴步出低谷走向又一个辉煌的顶峰时,全柴今后向何处去?肖正海敏锐意识到如果全柴不再扩张,就将被市场无情吞没,他又提出大集团战略。1996年底肖正海适时提出了“由单缸机向多缸机发展,由农用产品向汽车产品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1997年全柴通过联合、租赁、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走集团化之路,在原全椒柴油机总厂的基础上按照平稳过渡的原则顺利实现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成为安徽省重点企业集团之一和敢于与国内外强手抗争的大型内燃机企业集团。全柴集团有限公司被省政府授予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资格,成为国有独资公司,是安徽省重点扶持企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企业。
三
1998年这一年,首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肖正海几乎没有在家里待过一整天。全柴改制刚一结束,肖正海就把目光盯在上市工作上。他带领一班人千辛万苦,跑合肥,驻北京,在种种不利情况下,使全柴顺利通过各部门严格审核,迈进上市公司的行列。全柴的成功上市,使其成为一个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为一体的真正现代企业。
全柴上市后,肖正海对全柴重新进行战略性的思考。
为使全柴保持良性健康的发展态势,肖正海积极捕捉各种信息,洞察企业发展的出路。放弃兼并安徽拖拉机厂,收购芜湖海螺型材公司的股权,配股再募资金……每一项资本运作都是经过肖正海的谋划,融进他的智慧和心血。
他积极组织着全柴的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从每个技改项目的设计、论证到新产品开发研制过程的跟踪、督查,从销售管理、成本控制到现场管理、安全管理,肖正海都能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点,从全局出发,积极领导着全柴各项工作的开展。
2001年3月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肖正海又一次与北京福田公司的王金玉总经理就两家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交换意见。福田公司从今后发展考虑准备在国内寻找一家发动机厂结成战略合作联盟,他们经过慎重考虑把全柴列入合作对象,而肖正海考虑到发动机企业的特殊情况,即国内外没有一家发动机厂离开主机厂而单独生存的现实,若能与一家实力雄厚的主机厂结成战略联盟对正处于产品结构调整期的全柴来说为开辟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一想法在向省、市、县各级领导汇报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经过双方多轮谈判,最终达到一致意见,签订《战略合作联盟合同》。通过战略联盟的促动,全柴车用柴油发动机产销量由2001年的1.6万台发展到2003年超过10万台,三年跨了三大步。
全柴上市后的五年中,实现销售收入近30亿元,实现利润达2.4亿多元。拥有资产总额16亿元,净资产10亿多元,分别比1998年末增长68%、52%。年平均资产保值增值率112.8%。
四
2003年7月上中旬,江淮流域气候异常,暴雨频频。位于全椒县的滁河、襄河出现了全流域性大水,暴发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涝。坐落在县城东部的全柴集团有限公司在肖正海指挥下进行了一场护设备、保财产、舍小家、保大家的惊心动魄的保卫战。7月4日夜晚,全椒县城及周边地区数小时下了近200毫米的暴雨。7月5日早晨,襄河水位开始暴涨,直逼全柴大门。肖正海主持召开公司中层以上干部会,专题部署防汛工作,决定启用“四套防线保全柴”,并在洪水来临前,他指挥抢运车用柴油机2000多台到地势较高的东库。
虽经努力将洪水堵在大门外,但是,7月5日晚10时20多分,全柴大门西侧的100多米围墙禁不住洪水浸泡和往来车辆激起的水浪冲击被洪水冲倒,1米多高的洪水带着浪花宣泄而下,顷刻间席卷了全柴。半个小时后,全柴生产区全部上水,水最深处近2米,整个公司一片汪洋。
自7月5日至7月13日,全柴被洪水围困8天8夜。肖正海带领数百名干部职工十多天未回家,坚守岗位。他不仅多次召开会议布置防汛、保证市场供应和灾后恢复生产,还亲手分盒饭,亲自将矿泉水、饼干送到工人手中,为他们充饥解渴……他不断地鼓舞士气,振奋队伍。洪水稍有退却,他就带领干部工人们立即组织生产自救,力争在最短时间恢复生产,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7月15日,各车间仅用一天半的时间就基本全面恢复生产。在此后的酷暑时期,肖正海顶着40℃的高温坚持巡视一线,时刻关注被淹设备、产成品、零部件的整理、修复工作及公司正常生产和销售运作情况,发现问题当场予以解决。
在洪水来临的十多个日日夜夜里,肖正海吃住在企业,和企业的领导层,一同指挥着抢险、保设备、保产品供应的战斗。在第一次进水时,肖正海和其他一些中层以上干部的家里也进了水,在第二次水退时,肖正海家没有来得及转移的家具全被水泡坏了,但肖正海没有回家一次,家里人也很理解,宁愿自家损失,也不分散他抗洪抢险的精力。
肖正海由于每天多次涉水查看集团总部和车间各个重要目标,每次要在水中涉水行走近2个小时,他的腿和脚都被水泡肿了,但他始终与全体抗洪队员战斗在一起。作为企业的主心骨,肖正海不仅仅要考虑到保证人员设备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还要考虑到洪涝期间如何保证产品合同的如期执行,更要考虑水退了以后,如何恢复生产。
肖正海是一位农民的儿子,后经过努力学习,考入大学才跃出“农门”,在党和各级领导及前任的关心下,同事和职工的支持下,成为一名企业经营者、全国人大代表。30年来,肖正海为了全柴奉献的是全部身心和智慧,却从不考虑个人的名利得失。全柴如此大的提升,离不开几代全柴人的努力,更离不开一直默默耕耘奉献的现代企业掌舵人肖正海及他的高、中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
伴随着全柴的发展壮大,他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优秀企业经营者,受到党和政府的多次表彰,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安徽省优秀中青年企业经营者、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
(文章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市场与信息科
地址:大学生活动中心224
电话:0563-3831610
就业管理科
地址:图书馆西北角
电话:0563-38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