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巨广:为装备中国汽车产业铸造利器


       林巨广,1980-1987年在合肥工业大学读本科及研究生,现任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汽车装备研究所所长、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近年来,他带领课题组成员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了制约汽车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等关键产品质量的瓶颈——汽车业普遍存在的落后装配测量与控制手段,并先后成功完成奥地利斯太尔系列,美国美驰系列,德国曼系列,日本五十铃、日产系列,韩国现代、统一重工系列等车桥和变速器的装配测控难题。

timg.jpg

       从“林教授、林老师”到“林总”,对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装备研究所所长林巨广来讲,可能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更意味着责任和使命。
       作为国内汽车制造装备科研领域领军人物,短短3年间,林巨广教授和他带领的合肥工大科研团队,通过与江淮汽车集团合作创建安徽巨一自动化设备公司,实现了一举三得:科研成果工程化研究有了平台;教学实践有了基地;更令人可喜的是,公司创办当年就实现科研产值收入2000万元,并连续3年保持翻番的速度。“我们的装备已经用在了宝马轿车的生产线上”,林巨广说他这两天要去上海,在那里开设一个面向世界的研发中心,那将是一个能够实现高端起跳的平台。

打破垄断:“亮剑”核心制造

       2007年4月,来自东风、奇瑞、北汽福田、昌河、江淮等国内著名汽车企业专家汇集合肥工业大学,参加“2007汽车车身先进制造技术论坛”。与会专家经过讨论后认为,我国汽车装备制造业落后,造成大量国产车必须依赖进口设备才能生产,对于正梦想着靠自主创新制造中国车的汽车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短板”。
       “很多关键技术过分依赖国外,在国际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被定位于低端,掌握不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久而久之,形成了低端产品出口,高端产品进口的恶性循环。”作为会议承办方参会的林巨广一席发言立刻引发共鸣。然而,当与会专家紧接着参观林巨广的巨一自动化设备公司时,感受到了这位貌不惊人的学者在沉稳地亮剑出招。
林巨广和他带领的合肥工业大学汽车装备研究所科研团队,首先把剑锋指向了汽车的关键部件——传动系的制造装备开展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
       几年时间里,他们跑了不少国内汽车生产厂家,发现国内汽车传动系生产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装配工艺和测控手段限制,汽车传动系总装质量满足不了高质量汽车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企业缺少先进制造技术、测控技术与试验技术的支持。
       找准了问题的症结,不到两年的时间,一套高柔性、高精度、高可靠性并具有良好适应性和人机的友好化的测控设备在林巨广的团队诞生。依托这套设备,他们又先后成功完成了奥地利斯太尔系列,美国美驰系列,德国曼系列,日本五十铃、日产系列,韩国现代、统一重工系列等车桥和变速器的装配测控难题。随着这套自主研发的检测设备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国内汽车厂家要么花费巨资引进国外生产线,要么用自己的装备生产低档车的尴尬局面开始被打破。

自主创新:工作中干出来的

       林巨广常说,要想赶超,首先要低头看路,自主创新不能靠说大话。他时刻提醒自己和团队眼前所面临的严峻现实:目前在轿车合资企业中,生产装备的国产化率一般不超过15%,就是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工业依赖进口的装备投入也占总投资的70%!
       在林巨广看来,过于重论文发表而轻实践研究的科研评价体系,造成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研发阶段就落后于人。“比如汽车生产中的机器人研发,我国起步较韩国早,而且得到国家的支持大,但最终却落后于韩国。差在哪儿呢?就差在平时的实践经验和数据的积累不够,从而导致整体研发水平落后。”中国工业的落后绝不是理论水平的落后,关键是各种基础的积累不足,这不是靠理论研究能够解决的,只有耐住寂寞,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微小改进的积累,才是工业进步的关键,这才是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真正的工作目标。
       尽管汽车自动化制造装备对汽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投入大、难度大、工作量大,回报周期长,高校和研究院所没有经济实力进行大量的和长期的开发研究,企业也不愿意冒较大的风险,从源头开始支持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而林巨广和他的巨一自动化设备公司成了国内这方面第一个“吃螃蟹”者。
       认清了现实,选准了路,林巨广和他的团队从学习吸收别人先进的东西开始了他们创新的征程。他们懂得,能力是在工作中干出来的,不是议论中规划出来的。
       汽车制造业是机器人应用最广的行业。我国汽车产业兴起,工业机器人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可惜的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缓慢,欧洲一些国家在工业机器人制造上仍占绝对优势,日本甚至韩国在工业机器人制造技术方面远远超过我国,在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称雄”。
       2003年4月,林巨广和他的团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项目的研究,确定了“先集成创新再进行单元技术创新”的研发思路,先后开发出涂胶、搬运、点焊、弧焊等机器人,并成功地在江淮汽车集团、奇瑞汽车等汽车制造企业使用,成为生产线上的“干活能手”。取得初步成功后,他们又从国外采购工业机器人裸机,用自己的妙手安装“大脑”——工业机器人集成控制系统,机器人就可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完成涂胶、搬运、点焊、弧焊、总装等工作,逐步打破了外来企业的垄断地位,涂胶机器人系统更是达到国内最高水平。不久前,合工大汽车装备工程技术研究所又与世界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公司德国库卡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开发更多更聪明更灵活的机器人系统。林巨广说,再经过几年努力,合工大的工业机器人就能达到世界同期发展水平。

平台战略:四两拨千斤

       靠着实干,林巨广和他的团队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也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重。现在巨一自动化装备公司每周都要接待国外同行的参观和洽谈合作。
       巨一公司今天的辉煌,林巨广把原因归结为“平台战略”。
       2005年11月,巨一公司成立的当年,安徽省科技厅就下文同意依托巨一自动化公司组建“安徽省汽车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紧接着,2005年12月,安徽省发 改委也同时下文,要求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合肥工业大学为合作单位,创建国内领先的汽车及工程机械自动化装备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制造基地,整合江汽集团及合肥工业大学相关技术、市场、管理等各种资源,形成一个在系列自动化装备方面具有研究、设计、试验、调试、制造能力的团队。
       在随后的时间里,巨一自动化公司分别与南汽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天津大学、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科院智能所达成合作关系,在产品前沿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合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技术积累。
       林巨广说,“平台”集中了资源,把它用在最核心的集成机制上。通过提供产品获取回报,使平台自身形成积累,然后才有力量去开发新产品。“我们汽车行业对自主创新、自主开发讲得最多的是实践机会少,积累时间短,恰恰在这里我们实践的机会多了,自我积累也多了。”
       跟同行讨论“平台战略”,别人不理解林巨广为什么要搞一个平台,同时让几家单位来参与。他说,这是利用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相结合的优势,使汽车行业、科技界和金融界形成一种协同力。现在算起来,依托平台投入的研发经费比起国外要少得多,但创造的效益并不逊色,这就叫“四两拨千斤”。
       正因为有了这个“四两拨千斤”的平台,巨一公司研发的汽车关键零部件柔性装配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汽车试验技术与试验装备产品和成果成为装备中国汽车业的利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中国重汽、北汽福田、陕西汉德、包头一机、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柳州工程机械、华菱汽车、浙江精工科技、杭州汇丰车桥、湖北三环及意大利卡拉罗、美国美驰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为轿车、SUV、SRV、MPV、轻卡、重卡及客车提供装备服务,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和高度的市场认可。
       而加快民族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民族汽车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林巨广和其团队的理想也正在成为现实。


(文章来源:《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纪念合肥工业大学增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五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