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长江代言人
蔡其华
蔡其华,1955年出生,江苏江都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8-1982年,在合肥工业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专业学习;1982-1992年,在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作;1992年9月,任安徽省水利厅综合计划处副处长;1994年9月,任安徽省治淮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正处,挂任颍上县县委副书记);1995年11月起,先后任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厅长、党组书记;2001年5月起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党组副书记,2004年6月任中共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明确指出,流域机构要做河流代言人,这是基于新时期水利发展形势变化而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流域机构职责、任务和努力方向的高度概括。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近几年来长江人水关系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保护长江、治理长江、开发长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健康的长江,不仅对长江流域,而且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可持续发展水利要求,不断加深对治江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治江思路,努力开创治江事业新境界,是我委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长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治江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洪水对流域经济社会、河流生态系统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得到了极大缓解;源远流长的万里大江为流域乃至全国提供了供水、能源、交通、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支撑。但是,必须看到,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江治理开发,长江的水量水质状况、水沙关系、水生生物生境、河道完整性、河岸河床稳定性、蓄泄能力以及服务功能,已经或正在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河流健康状况已经或正在遭受各种各样的损害。目前长江健康状况总体尚可,但是局部已有病变,并出现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长江上游洪水来量大与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在全国,没有任何一条河流的洪水像长江这样峰高量大。今天,如果洪水泛滥,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河流自身生态系统的破坏将无法估量。让洪水行其道、居其所、得其安,是健康长江的基本要求。目前,长江已初步建立了以堤防为基础,分蓄滞洪区、防洪水库、河道整治相配套及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防洪体系,但是这一体系还很不完善:连江支堤、湖堤还相当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封闭圈;分蓄滞洪区建设滞后,计划分洪运用困难;已建水库防洪库容与防洪要求差距很大,即使三峡工程建成后,其防洪库容与长江中下游巨大的超额洪量相比,仍显不足;河势控制工程还没有按规划实施完成,河岸河床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发生新的变化;非工程防洪措施也很薄弱。
(2)局部地区和时段干旱缺水、咸潮上溯。长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960亿立方米,总量较为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上中游滇中高原、四川盆地、湖南衡邵地区、江西吉太盆地、湖北三北地区等地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随着上中游用水量的增加,枯季长江口咸潮入侵不断加重,已影响上海和江苏沿江部分城市供水及河口生态安全。
(3)水质污染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虽然干流水质总体尚好,但干支流主要城市近岸水域污染严重,干流约有600千米岸边污染带,多分布于沿江重要城市;饮用水源地已受到有毒有机物的影响,部分地区有超标现象;沿江城市的多处主要取水口难以保证稳定达到水质标准;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巢湖和滇池富营养化治理效果不明显,鄱阳湖和洞庭湖也在向富营养化发展;三峡、丹江口水库等重点区域总体水质变化不大,但三峡在蓄水过程中和蓄水后局部时段如香溪河等支流河口出现“水华”现象。
(4)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七大流域中,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总量均居首位,直到现在还有约占流域面积30%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治理。已经开展的治理主要针对水力侵蚀,而滑坡、泥石流和崩岸等侵蚀强度大,向长江输送泥沙量大、治理难度大的特殊侵蚀类型治理尚未开展。因开发建设等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总体上看,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控制。
(5)过度、无序开发引发新的环境问题。长江流域整体上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但是,局部地区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脱节,引发部分支流河道断流干枯、石漠化与荒漠化、湖泊和湿地萎缩、长江源头区生态恶化、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河口地区咸水上溯、生物多样性破坏等新的环境问题。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长江河流系统的进化和演变历史上,三峡工程无论在缓解长江巨额洪水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威胁,还是在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水沙关系、江湖关系与河势河床稳定将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对长江河流生态系统带来新的影响。
二、维护健康长江的基本思路
长江的极其重要性和它正在遭受的各种损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是广大治江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并给予认真回答的重大课题。2004年以来,我们初步形成了《健康长江实施意见》,基本确立了新时期治江思路,这就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水利,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加快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实现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四大战略目标。
维护健康长江的核心,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河流健康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密不可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还必须进一步治理和开发利用长江。同时,我们应看到,水利水电开发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掠夺式开发,不仅会对长江健康造成“器质性”伤害,而且可能导致长江河流生态系统的崩溃,那样,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就失去了保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问题。既不能因噎废食,停止工程建设,停止发展步伐,也不能掩盖矛盾,留下隐患。为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必须保持长江的健康。一条健康的河流,既是一条造福于人类的河流,又是一条生态良好的河流。从这个角度来说,健康的长江应该是:具有足够的、优质的水量供给,受到污染物质和泥沙输入以及外界干扰破坏,河流生态系统能够自行恢复并维持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水体的各种功能发挥正常,能够在生态与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可持续地满足人类需求,不致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构成威胁或损害。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治理开发与生态保护两副重担。
维护健康长江的关键区域是,生态脆弱的源头区、水电开发集中的上游地区、与饮水安全息息相关的重要水源区、受洪水威胁严重的中下游平原区、作为重要湿地的“两湖”与河口地区。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压力下,江源区冰川退缩、草场退化、湿地萎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正在加剧,必须加快治理与保护,修复源头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重要功能,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的重点产沙区,也是水能资源富集区。这一地区年土壤侵蚀量大部分被拦淤于中小河流、湖泊等水体和塘库堰等水利工程中,对河道安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在全国电力供应吃紧的背景下,争抢长江上游水电建设的新一轮“跑马圈水”之风愈演愈烈,水电无序开发必然破坏生态,包括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在内的重要水域,其保护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事关南水北调等中国水资源配置工程的成败。长江中下游受堤防保护的平原区,地面高程一般低于汛期江河洪水位5-6米,最低达10多米,一旦堤防溃决,后果十分严重。“两湖”(洞庭湖、鄱阳湖)与河口地区是长江流域重要湿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河口地区还承担向长江三角洲地区供水任务。由于人工围垦等原因,洞庭湖、鄱阳湖面积萎缩,河口生态破坏严重,应加强综合治理,切实加以保护。
维护健康长江的主要任务是,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防洪保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保障防洪安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在三峡工程即将建成和长江干流堤防按规划修完修好的新形势下,防洪工程建设重点要及时转移到分蓄洪区、河势控制、干支流重点河段整治以及连江支堤、洞庭湖、鄱阳湖和其他支流堤防工程建设上来。同时,要继续兴建水库,实施干支流大型水库联合调度,探索洪水风险管理。由于长江的特殊重要性,保障饮水安全日趋突出和紧迫,主要包括水量安全和水质安全两个方面。要在节水和防污治污的同时,在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适当兴建水源工程和调水工程,确保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的供水,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通过三峡水库、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的联合调度,结合实施河口整治工程,保障枯水期长江河口地区饮水需求。同时,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强三峡水库、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长江口等重要水域的水质保护,实施城市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程,解决水质性缺水,确保中国水资源配置的需求。由于长江河流生态系统正在遭到破坏,保障生态安全,避免长江形成不可逆转的整体病变尤为重要。除了继续推动“5531”水资源保护工程,继续抓好“长治”工程建设,还要加强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强预防保护,有效遏制新增水土流失;加强对长江上游和西南诸河水利水电开发的管理,扭转无序开发的混乱局面。
三、当前维护健康长江的工作重点
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是一项需要长期艰苦探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全流域、全委上下广泛参与、共同奋斗。作为长江代言人,当前,我们要突出抓住以下几点:
(1)深入开展健康长江指标体系的研究制订和长江健康状况监测。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反复研究和讨论,我们根据健康长江的主要内涵,初步提出了健康长江总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要素层指标体系,并设置了12个定量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有河道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土流失比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率、天然湿地率、优良河势保持率、通航水深保证率、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防洪工程措施完善率、防洪非工程措施完善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能资源利用率12个;定性指标有珍稀水生动物存活状况、水系连通性2个。对于这些指标及其评估方法,还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我委现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分散在其他部门的资料进行收集,对当前工作比较薄弱的领域开展调查监测,以形成完整的健康长江指标体系。
(2)修订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我国最近一次修编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10多年来,无论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治江事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限于技术、经济条件,当时的规划偏重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在上游一些“以发电为主”的河段规划中,对水电开发不遗余力,对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研究不够。在文伏波、郑守仁等院士的积极倡导下,水利部将安排经费,修订长流规。这次修编,必须针对已发生、改变和发展了的情况,根据新时期治江思路来进行,使之成为维护健康长江的基本依据。
(3)依法加强水资源管理。一方面,要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根据维护健康长江的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同意书、防洪影响评价、河道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采沙许可、水功能区管理、排污口管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利建设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实体性法规制度体系以及决策、监督、惩处等环节的程序性法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结合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尽快明确流域内各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核定流域内各河流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建立健全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指标和微观用水定额体系,确定各水功能区的限制排污总量,提高全社会维护健康长江的自我约束能力。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重大水污染事件、水事纠纷、水利工程遭袭破坏等危及健康长江的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我们处理河流健康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重大问题研究与工程建设。①加强原型观测,增加观测内容和年内观测频次,扩大观测范围,开展湖口以下河道原型观测。②加强有关重大问题的研究。如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泥沙运动规律、河势演变规律以及演变趋势的研究;人类活动对三峡水库下游河道水沙条件影响、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再造床过程及其影响;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方案与措施研究;三峡工程的防洪实时调度方案等。③抓紧实施规划安排的护岸工程。对重点险工段加强治理,同时加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的河道观测,发现问题,及时抢护。④加强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中下游及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影响对策研究。
(5)启动一批试点项目。立足流域现实,选择适当的区域、流域和项目,深入开展试点,逐步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①长江重要水域保护。包括三峡库区受损水域生态修复、大型水利工程联合调度保护长江口生态、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保护、汉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等试点项目。②洪水风险管理。选择钱粮湖分蓄洪区作为洪水风险管理的试点。③山洪灾害综合防治对策。在金沙江中下游或嘉陵江上游的白龙江水系山洪灾害多发区,选择人口、财产相对集中的一条小流域,开展山洪灾害综合防治试点工作。④水利血防。对云南、四川两省以山丘型为主的血吸虫病疫区,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和小流域治理项目为主;下游湖区5省湖沼、水网型血吸虫病疫区,以河流综合治理和节水灌溉项目为主。⑤赤水河流域综合管理。从长江流域整体生态保护要求出发,尽快研究赤水河在流域生态保护中的定位,编制生态保护规划,维护流域生物多样性。同时研究和建立由3省及其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实施流域综合管理。⑥鄱阳湖湿地保护。包括富营养化防治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试点、鄱阳湖湿地生态功能区划与健康维护研究。
(本文摘自蔡其华同志在长江水利委员会2005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市场与信息科
地址:大学生活动中心224
电话:0563-3831610
就业管理科
地址:图书馆西北角
电话:0563-38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