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膜技术制高点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省长助理徐南平校友
徐南平,1961年生,安徽桐城人,1982年我校无机化工专业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任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任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徐南平院士主持承担了我国膜领域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国防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计委产业化专项项目、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四十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奖、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创新创业人才”等荣誉称号,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陶瓷膜是一种工业上的精密过滤分离技术及装备,20年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1989年底,刚刚取得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的徐南平开始了他在陶瓷膜领域的艰难探索。
如今,徐南平在膜材料设计与制备领域已出版专著两部,获专利17项,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他主持的南京工大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成为国际无机膜学术界关注的高水平实验室之一,他主持研发的陶瓷膜制备技术及产品也占到了国内市场的2/3。
“最初搞陶瓷膜研究,我是‘不会,没钱,没人’,完全是白手起家。”徐南平回忆说:“陶瓷膜技术是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我选定这一研究时仅具有化学工程的学科背景,材料科学的知识需要‘恶补’。同时,因为陶瓷膜技术可用于核工业,西方国家把它作为核心机密技术,我们可以查阅的资料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加倍努力。”早晨六点多钟起床,除教学之外,就是查资料、做实验,一直到午夜方止。徐南平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陶瓷膜研究中,经过十多年的苦心钻研,徐南平成为一名优秀的陶瓷膜研究专家,身边也聚集起一支由十几名教授、博士组成的科研团队。
“工科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我们必须着眼于给国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徐南平坚持这一理念,参与并主持了我国三代陶瓷膜生产线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工作。1997年底,他与研究所的其他六位博士一起入股,加上学校,共同投资50万元成立了江苏久吾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仅用三个月时间,久吾公司就研制出我国首套大型陶瓷膜设备,当年实现利税200多万元。两年后,公司资产增值达到21倍多。
他们自主研发的陶瓷膜设备给许多工业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安徽一家化工企业花几十万元安装了陶瓷膜设备,效益净增2000多万元;江苏连云港一家化工企业由于装备落后长期生产能力不足,采用陶瓷膜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继久吾公司之后,徐南平又和他的技术团队创办了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九思”出自《论语》,徐南平说,这个具有东方智慧的名字能够表明他的一种理念:瞄准本领域的前沿科技,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创新,取得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双丰收。
“十几年来,我有很多机会去做其他项目的研究,但陶瓷膜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我。”徐南平介绍说,在生物酒精发酵领域,陶瓷膜技术如果被广泛应用,有可能将能耗降低到原来的1/10。国家为发展燃料酒精所投入的补贴也会大大减少,这将对我国能源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水质净化方面,膜技术不仅是污水治理与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代高品质自来水厂的核心技术。陶瓷膜技术将在节约资源与能源、净化环境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有一个理想,就是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膜核心技术,并将这一技术渗透到关系国计民生的众多领域”。徐南平说,“近期的目标,就是筹建一个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材料学科与化工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研发平台;长远的目标,就是抢占陶瓷膜技术的制高点,在基础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能够推进技术进步,让陶瓷膜技术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6月29日)
市场与信息科
地址:大学生活动中心224
电话:0563-3831610
就业管理科
地址:图书馆西北角
电话:0563-3831114